- · 《劳动保障世界 》栏目设[06/29]
- · 《劳动保障世界 》投稿方[06/29]
- · 《劳动保障世界 》征稿要[06/29]
- · 《劳动保障世界 》刊物宗[06/29]
苏南乡镇企业女工的劳动参与价值困境与出路
作者:网站采编关键词:
摘要: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这一扎根于农村的工业化过程被称之为“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是“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乡镇企业的崛起
苏南地区的乡镇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异军突起,这一扎根于农村的工业化过程被称之为“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和中小企业为主的乡镇企业是“苏南模式”的典型代表,乡镇企业的崛起为改革开放后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提供了“离土不离乡”的就业机会,带领苏南农村走上了富裕、繁荣的道路。在这其中,苏南的农村妇女曾在乡镇企业中顶起了“半边天”。尽管乡镇企业已走过辉煌期、苏南模式也已经历转型,但苏南乡镇企业中的女工所创造的贡献和价值不应随着历史而被埋没。因此,本文主要是以苏南乡镇企业中的女工为对象,试图对女工的劳动参与进行探究,从而厘清女工在苏南乡镇企业中的劳动价值以及面临的困境,借此思考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女工劳动参与的出路。
1 乡镇企业女工的劳动价值
动员妇女参加就业、将妇女改造为社会主义工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妇女解放运动的重要内容。妇女不仅成为与男性一样被国家认可的劳动主体,妇女在家庭中的角色也由依靠丈夫赡养的“家庭主妇”转变成为国家做贡献的“社会主义革命同志”。在建国初期的工业起步阶段,妇女参加就业率的需求并未得到有效满足,就业权利仅惠及部分城市妇女。妇女低就业率的状况在得到了迅速改变,不仅妇女就业迎来了高潮,职业与行业间的性别分工也出现了“去性别化”的趋势。但是妇女在这时期的高就业率并不意味着妇女获得了平等的就业待遇,相反,大量妇女进入了一个既不稳定、酬劳又低的“泥饭碗”就业体制。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的妇女在国家需要时被要求走出家庭,又在就业岗位减少时被动员回归家庭。
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打工妹”成为20世纪80年代以来女工研究的主要对象。伴随着中国日益卷入全球资本主义生产体系,“打工妹”的主体身份在国家、资本、市场的多元力量的角逐过程中破茧而出。女工不再只是被视为市场中的廉价劳动力、被强大的资本剥削和摆布的机械对象,她们的主体建构与形成彰显出女工在改革开放时代表现出的身份认同与主体的能动性。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下岗潮加剧了女工在劳动力市场中的困境,她们难以在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中实现下岗再就业的过程,被迫流向了非正规的劳动力市场。性别分层的劳动力市场使女性劳动力面临着结构性的歧视,成为低端劳动力的主体。而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女工已经不再是一个高度同质的群体,女工群体内部因家庭经济、自身素质、社会关系的不同而产生了显著分化。
目前对女工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社会主义集体化时期的国营工厂中的女工以及改革开放时期离开乡土、流入城市的女工,而较少关注在改革开放后“异军突起”的苏南乡镇企业中“离土不离乡”的女工。苏南的乡镇企业女工在地方的集体企业中工作,却不享有由国家承认的工人编制。她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却早已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转换身份,成为产业工人。苏南乡镇企业女工是特殊历史时期的特殊群体,她们曾经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为处于黄金期的苏南乡镇企业贡献了重要力量。对苏南乡镇企业女工进行研究,有助于重新认识女工的劳动价值及其历史贡献。
2 苏南乡镇企业女工劳动参与的实践
至1996年,全国乡镇企业中女性职工占比达41%,女工人数达到5440万人。同时期江苏省农村妇女在乡镇企业中的比例则达到了47%,占比接近一半。可见,农村妇女顶起了乡镇企业中的“半边天”。其中,苏南农村地区的乡镇企业有着更高比例的妇女劳动力。金一虹对苏州和常州两个村庄的调查研究发现,乡镇企业对妇女劳动力的吸纳程度明显高于男性劳动力。这两个村庄的乡镇企业分别吸纳了该村妇女劳动力的77.56%和79.15%,比男性劳动力分别高出19.81和13.15个百分点。妇女劳动力在社区内部的充分就业是苏南乡镇企业的一个典型特征。妇女的高就业率意味着女性获得了独立工作、赚取酬劳的机会,扩大了女性社会流动的通道。同时,妇女就业增加了对家庭收入,也有利于提高妇女的家庭地位,帮助妇女在家庭中争取更多的决策权。
在农村工业化的过程中,苏南的农村妇女为何会获得如此高的就业率?苏南的乡镇企业又是如何实现妇女的高就业率的?学者们普遍认为,首先,与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相比,苏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基本上都是通过社区内部实现劳动力的非农转移,而乡镇企业“离土不离乡”的特性意味着这一就地转移方式成本更低。女性在社区内部就业可以在走出家门工作的同时兼顾家庭,这一灵活的就业方式为农村女性的非农化转移创造了条件,也在一定程度上掩盖了农村社区中的性别偏好。其次,在以血缘和地缘为纽带的农村社区,中国共产党在新中国成立后对农村基层政权的建设,整合了原本处于分散状态的农村社区,重塑了农村社区的集体观念。苏南地区的农村社区在工业化过程中,始终带有浓厚的集体取向,社区的集体利益也成为社区管理者优先考量的因素。在社区内部,妇女就业因此被视为社区的集体利益而获得了与男性就业相同的地位。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322/6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