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中国政治语篇中的劳动隐喻场景分析以年政府工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一、引言 政治语篇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达政治决策、传递治国理念,其中涉及的概念大多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点,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因此语篇构建者常采用概念隐喻来简化抽

一、引言

政治语篇的主要功能之一是传达政治决策、传递治国理念,其中涉及的概念大多具有高度抽象化的特点,与大众的日常生活相距甚远,因此语篇构建者常采用概念隐喻来简化抽象概念、实现说服功能(Semino,2008)。隐喻表达是认知框架的外显形式,考察政治话语中隐喻的框架模式,既可以了解说话人对受众的观念期待和塑型,也可以反观说话人的思想理念和意识形态(文旭,2014)。

政府工作报告是中国政治语篇的典型代表,其主要目的是回顾政府上一年的工作成果、报告当年的工作任务和阐述政府自身建设的举措和规划,是政府传播执政理念、巩固意识形态的主要途径之一。本文以《2018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中的[劳动]隐喻为例,分析了其中三个隐喻场景的结构特征、认知机制以及在意义建构中的作用,并从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和执政党意识形态角度对此类隐喻的形成和凸显性做出解释。

二、理论框架

Lakoff&Johnson(1980)提出的概念隐喻理论认为,概念隐喻不仅是修辞手段,更是人们认识和表达抽象概念时普遍使用的认知手段。人们运用对具体概念的理解形成对时间、状态、目的等抽象概念的理解(Lakoff,1993),例“人生是旅途”这一表达就是人们运用对[旅途]的认识来理解[人生]的产物。隐喻表达由两个认知域间的跨域映射衍生而来:作为认知出发点的具体概念([旅途])被称为始源域,作为理解对象的抽象概念([人生])被称为目标域,二者之间的跨域映射[人生是旅途]是生成“人生如逆旅”“人生是一条单行道”“走好人生的每一步”等表达的潜在认知机制。

通过隐喻研究探索人类认知系统中跨域映射的存在形态被认为是概念隐喻研究的首要目标(Lakoff,1993)。现有研究大多遵循这一路径,探索人们对特定概念的认知结构。然而概念域层面的映射并不能解释同一始源域何以呈现具有不同感情和评价色彩的隐喻架构(Semino,2016),如[人生是旅途]这一映射并不能解释上述三个表达为何具有不同感情色彩。针对这一问题,Musolff(2004)在始源域和具体隐喻表达之间引入了隐喻场景的概念,尝试从始源域次域的层面对特定群体的态度和评价差异做出解释。

隐喻场景是话语社团成员关于始源域概念具有原型特征的方面(如情景参与者、角色、故事情节等)的一组标准假定以及社会和道德性评价,是主导话语走向的始源域次域结构(Musolff,2004)。运用隐喻场景组织话语可以降低抽象概念的复杂程度(Koteyko et al.,2008),以隐性的方式创造情感效果(赵秀凤、戴馨洋,2016),同时引导语篇受众将对场景中既定元素的一系列认识、推论和评价“移植”到目标域,按既定方式完成对目标概念的识解。场景中包含的推论和评价受群体立场、价值观和认知偏好等多个因素影响,是特定社会和文化的产物(Musolff,2006)。隐喻场景理论在跨域映射的基础上兼顾了话语语境,尤其是特定社会文化模式对隐喻表达的塑造作用,是对概念隐喻理论的有力补充。隐喻场景在政治领域广泛存在,在政策和公共事件的概念化中发挥框架的功能,也是政党构建自身形象的主要认知手段之一(Musolff,2004)。

三、文献综述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开始关注隐喻在现实世界中的使用(Gibbs,2010),如隐喻在不同领域、不同语篇中的应用,影响隐喻使用的社会因素,隐喻背后的情感和信念等(Semino,2008)。通过隐喻表达探索政党的意识形态一直是隐喻研究的热点话题。Lakoff在概念隐喻理论提出之初就点明了隐喻对构建社会和政治现实的重要作用(Lakoff&Johnson,1980),并在此后一系列著作中详细阐述了概念隐喻在塑造意识形态、传递价值观念及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的作用。此外也有学者运用批评隐喻分析解读政党意识形态和价值观(Charteris-Black,2004)。然而此类研究大多以概念隐喻理论强调的跨域映射为基础,对特定群体的社会态度和文化偏见缺乏解释力(赵秀凤、戴馨洋,2016)。国内的政治隐喻研究多沿用西方路径,多数停留在理论的整合、话语的描述和阐释的层面,缺乏对话语背后思维和认知机制的纵深研究(汪少华、张薇,2017)。

隐喻场景的研究填补了社会文化视角下隐喻研究的空白,然而现有研究多集中于西方社会对政治和公共健康等主题的评价性态度,如:Kimmel(2009),Koteykoet al.(2008),Musolff (2006),Semino(2016)等。国内研究中仅有赵秀凤、戴馨洋(2016)和赵秀凤(2017)通过对西方媒体刊载的涉华漫画中的多模态隐喻分析提炼出了西方社会对中国的文化偏见和刻板印象。相比于针对西方社会的研究,对中国社会文化背景的研究和中西方对特定主题态度的对比还较为匮乏。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307/560.html



上一篇:论语言能力是第二生产力
下一篇:浅析农民工群体职业病现象的原因及改进措施以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