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稿指南
一、本刊要求作者有严谨的学风和朴实的文风,提倡互相尊重和自由讨论。凡采用他人学说,必须加注说明。 二、不要超过10000字为宜,精粹的短篇,尤为欢迎。 三、请作者将稿件(用WORD格式)发送到下面给出的征文信箱中。 四、凡来稿请作者自留底稿,恕不退稿。 五、为规范排版,请作者在上传修改稿时严格按以下要求: 1.论文要求有题名、摘要、关键词、作者姓名、作者工作单位(名称,省市邮编)等内容一份。 2.基金项目和作者简介按下列格式: 基金项目:项目名称(编号) 作者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民族(汉族可省略),籍贯,职称,学位,研究方向。 3.文章一般有引言部分和正文部分,正文部分用阿拉伯数字分级编号法,一般用两级。插图下方应注明图序和图名。表格应采用三线表,表格上方应注明表序和表名。 4.参考文献列出的一般应限于作者直接阅读过的、最主要的、发表在正式出版物上的文献。其他相关注释可用脚注在当页标注。参考文献的著录应执行国家标准GB7714-87的规定,采用顺序编码制。

新时代“劳动”的多维审视

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2-07
作者:网站采编
关键词:
摘要: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

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全过程,贯通大中小学各学段,贯穿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与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相融合,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劳动教育模式,创新体制机制,注重教育实效,实现知行合一,促进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1]依据《意见》,教育部又印发了《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试行)》)。[2]但是人们对于与劳动教育相关的诸多概念的理解见仁见智,对于劳动教育本身内涵及特征的理解,更是众说纷纭。[3]在此,尝试对新时代劳动教育中的基础性核心概念——“劳动”,开展多维度的探讨分析,为全面准确认识、系统深刻理解劳动和劳动教育,进而为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供一些素材资料和初步思考。

一、从词源辨析的角度认识劳动的本源性与演进性

对“劳”,《康熙字典》记载:①《说文·力部》:“剧也。从力,荧省。荧火烧冂,用力者劳。”(《说文》即《说文解字》)《尔雅·释诂》:“劳,勤也。”《易·兑》:“悦以先民,民忘其劳。”《史记·文帝本纪》:“朕亲郊祀上帝诸神,礼官议,毋讳以劳朕。”②事功曰劳。《礼记·儒行》:“先劳而后禄。”注:“犹事也。”③忧也。三国·魏·曹丕《与吴质书》:“未足解其劳结。”注:“谓忧心之结。”④姓。《广韵·豪韵》:“后汉有琅邪劳丙。”[4]177对“动”,《康熙字典》记载:①《说文·力部》:“作也。”《增韵》:“动,静之对。”《易·坤》:“六二之动直以方也。”《书·说命》:“虑善以动,动惟厥时。”②《广韵·董韵》:“出也。”《礼记·月令》:“仲春,蛰虫咸动。”③摇也。南朝·梁·庚信《梦入内堂》诗:“日光钗焰动,窗影镜花摇。”[4]176

在《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劳”有3个义项、释义,并附有例句:①费力,吃力。《庄子·天运》:“是犹推舟于陆也,劳而无功。”成语有“一劳永逸”。引申为“疲劳、劳累。”《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汉书·赵充国传》:“以逸击劳,取胜之道也。”②功劳。《诗经·大雅·民劳》:“无弃尔劳,以为王休。”(不要丢弃你的功劳,因而成就王的美政。)《韩非子·显学》:“儒侠毋军劳。”(毋:无,没有。)③慰劳。《左传·桓公五年》:“郑伯使祭足劳王。”《史记·文帝本纪》:“帝亲自劳军。”[5]237其中“动”有4 个义项、释义,并附有例句:①运动,活动,振动。与“静”相对。《周易·豫》:“天地以顺劳。”《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夫鼠昼伏夜动。”引申为“行动。”②变动。《后汉书·班固传》:“君臣动色,左右相趋。”③感动。《史记·绛侯周勃世家》:“天子为动,改容式车。”(式车:指靠在车上致敬。)④副词:动不动,常常。《汉书·食货志上》:“又动欲慕古,不度时宜。”(慕:羡慕;度:度量。)成语有“动辄得咎”。[5]89

在现代汉语中“劳”、“动”和“劳动”的释义与古代辞书释义基本一致。例如,在由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任首任主编的《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劳”有7个释义:①劳动;②烦劳;③劳苦、疲劳;④使劳苦、使疲劳;⑤功劳;⑥慰劳;⑦姓。[6]780“动”有8个释义:①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②动作、行动;③改变(事物)原来的位置或样子;④使用、使起作用;⑤触动(思想感情);⑥感动;⑦吃、喝;⑧动不动、常常。[6]342“劳动”有3个释义,即①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体力劳动、脑力劳动;②专指体力劳动:劳动锻炼;③进行体力劳动:他劳动去了。[6]780再如,在2020年9月出版发行的《新华字典》(第12版)中,“劳”有5个释义,第一个释义就是“劳动”,即“人类创造物质或精神财富的活动”:按劳分配、不劳而获。其他4个释义分别为“疲劳、辛苦”“烦劳”“慰劳”“功勋”。[7]282“动”有7个释义:①改变原来位置或脱离静止状态,跟“静”相对;②行动、动作、行为;③使动,使有动作;④感动,情感起反应;⑤开始做;⑥往往;⑦放在动词后,表示有效果。[7]105

从词源辨析中可知,劳动一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既有原初“不变”的历史传承,又有不断“演进”的丰富发展。“劳”和“动”作为独立的汉字,在我国早有记载,其中我国古今汉字辞书对“劳”“动”两字和“劳动” 一词皆有诸多释义。在古代汉字辞书中“劳”和“动”一般是单独使用,均有多种含义,其中“劳”重在出力和成果,而“动”重在行动和变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劳动”一词是固定搭配,其内涵既有历史传承又有丰富发展,重在创造财富和体力付出,更具思想性、时代感和大众化。


文章来源:《劳动保障世界》 网址: http://www.ldbzsjzz.cn/qikandaodu/2021/0207/494.html



上一篇:浅谈赫斯与马克思的异化理论
下一篇:习近平关于劳动重要论述的内在逻辑研究

劳动保障世界投稿 | 劳动保障世界编辑部| 劳动保障世界版面费 | 劳动保障世界论文发表 | 劳动保障世界最新目录
Copyright © 2018 《劳动保障世界》杂志社 版权所有
投稿电话: 投稿邮箱: